光伏产业集体预亏 太阳能何时重新发热

2012年07月17日 9:53 263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日前,海润光伏、超日太阳(002506)和向日葵发布中报业绩预告,联袂上演“预亏”大戏。受此消息影响,发布业绩预告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昨日),光伏概念股开盘全线飘绿,三家业绩预亏的主角公司纷纷跌停,拓日新能(002218)等其它光伏概念股也连带下跌。太阳能板块指数全日下跌4.29%,创下史上最低点1738.57点。分析认为光伏行业仍行走在“深冬”之中,而行业的复苏却依然看不到一丝希望。

  行业大小“兵”接连预亏
  7月14日,海润光伏、超日太阳和向日葵集体发布业绩预亏公告。刚刚完成借壳上市的海润光伏预计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亏损1.35亿元,而去年同期实现的净利润为2.29亿。超日太阳和向日葵则分别将半年度业绩向下修正至亏损1.2-1.5亿元和1.6-1.7亿元,而两家公司在去年同期均是盈利1.3亿元。此前,光伏设备商精功科技(002006)预告业绩修正为亏损700-1200万元,乐山电力(600644)公布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4.58%。
  对于光伏产业集体预亏,市场直叹行业“冷风正劲”。多家券商研报显示,据PVInsights样本统计,PV级多晶硅、晶硅组件、薄膜光伏组件均价仍在下跌,且跌幅有扩大之势。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显示,多晶硅和二级多晶硅均价目前仍维持在20~21美元/千吨左右的低位,不足去年同期均价的一半。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师均表示,目前光伏产业仍处于寒冬之中。华鑫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徐呈健进一步指出:“行业目前处于从最高点向下迅速下滑的半山腰之中,目前仍不是最低点。”
  对于亏损原因,三家公司纷纷剑指欧洲市场。而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与欧洲市场的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中国的光伏产业有九成左右的市场都在国外,国内的应用还十分有限。而欧洲,尤其是德国这种名副其实的光伏发电强国对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券商分析师认为:“光伏产业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供求矛盾的问题。我国光伏产业的市场主要是欧洲,国内光伏市场与全球市场的比率仍然很低。预计今年全年产业的供给量是60GW,而全球的需求预计只有30G左右,产能严重过剩。光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政府的补贴,而德国等国又不断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削减对安装太阳能光伏装置和太阳能上网电价的补贴,这使需求市场一片惨淡。产能过剩和需求的不足,共同造成了行业目前的低迷。”

  未见复苏希望
  尽管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国内关于行业的相关政策却不断涌出利好。“十二五”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拟提高到21GW,将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而此前,该目标最初定为5GW,后一度上调至15GW,最终定格为21GW,管理层提振光伏产业信心可见一斑。
  记者致电相关上市公司,海润光伏董秘办一位工作人员称:“尽管目前公司的经营形势仍不是很好,但公司已经通过采取建设电站等方式来改善,而且预计行业将会在明年上半年有所好转。”
  但上述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称:“目前仍然看不到行业复苏的任何迹象,首先,供求矛盾在短期内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而这恰恰是决定性因素。其次,国际上我们仍然受限于欧美国家的"双反",如果失去欧洲市场,行业将更进一步雪上加霜。国内市场上,尽管政策有所支持,但理论上负责装机的五大发电集团却在动力方面显得不足。内外市场的需求都难言乐观,过剩的产能将无法在短期内被消耗掉。”
  大同证券(博客,微博)分析师蔡文彬进一步指出:“国内市场的需求非常小,只能部分弥补国外市场的需求缺口,这对整个行业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需求得不到明显提升,那过剩的产能又该如何处理?“产业整合已经是势在必行”,徐呈健指出。此前,汉能中国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民营企业汉能控股宣布收购德国Q-Cels薄膜子公司Solibro,而Q-Cels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这似乎为行业整合开了一个头。
  徐呈健并不完全认可并购这种整合方式:“未来大厂家收购小厂家的整合方式可行性和可能性都不会太大。首先大厂家本身产能较大,在目前的情况下没有扩产的必要;其次小厂家在规模上和技术上都不具备优势,并购价值比较低。最合适的方式应该是让小厂家、不具优势的产能自然报废,自行消失。这种方式对于行业的优化更有效。”与前述分析师持不同观点,徐呈健认为行业有望在明年见底,但见底之后不会再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国联证券分析师杨春柳也表示,行业整合是必然的,落后的产能淘汰、优化之后,行业有可能维持10%~20%的毛利率水平。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