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济复苏 高科技产业吸引中国投资者

2014年04月25日 9:43 135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消费数据回暖,而欧元区的内需和服务业也正在复苏。欧美经济的复苏对全球贸易将有提振作用。
  当全球贸易受到欧美经济数据回暖得到提振时,投资者也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有研究表明,中国海外投资正逐渐向美国高科技产业集聚。
  欧美需求恢复利好中国出口
  综合数据来看,美国3月零售销售环比增长1.1%,为18个月新高。其中,汽车及零部件销售强劲增长(3.1%);除汽车、汽油以外的零售销售增长1%;建材与园林设备增长1.8%,表明地产市场好转;电子产品、家电的店铺销售下滑(-1.6%),缘于季节性因素及网购的冲击。
  “消费回暖和资本性开支增长助推美国复苏提速。”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目前看好美国消费复苏的持续性,投资和消费信心修复将带动资本性支出(Capex)恢复。美国正处于私人部门加杠杆和公共部门去杠杆的初期,对应经济趋势性上行,预计2014年美国GDP增长2.6%。
  他用数据印证其判断。一方面,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呈现见底回升的迹象,相对应美国PPI回暖。另一方面,未来美国消费回暖、资本性支出增加,通胀将呈现温和抬升的态势。2014年美国CPI将由2013年1.5%升至1.7%。
  2013年,欧元区依赖外需驱动,包括德国、爱尔兰等国的出口,而欧美终端需求复苏力度偏弱,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带动作用不强。“2014年,欧美复苏对于全球贸易需求的拉动作用强于2013年。”诸建芳说。
  “短期内欧央行[微博]将言多于行。”诸建芳说,上周,欧央行多位执委讨论欧元区非常规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鸽派信号。欧央行说QE易,真正实施QE难;欧元区实施负利率政策也较困难。但并不排除ECB通过不断讨论或测试负利率和QE来管理货币政策预期。在二季度,降息和停止冲销SMP的概率较大。
  “2014年美国经济依靠消费和Capex;德国对边缘经济体带动作用增强,未来欧元区服务业和内需将回暖。欧美终端需求恢复,提振全球贸易,利好中国出口,预计二季度中国出口将由一季度的-3.4%回升至7%左右。”他说。
  海外投资新动向是高科技产业
  亚洲协会和RhodiumGroup4月22日联合发布报告称,中国海外投资正逐渐向美国高科技产业集聚。自2010年以来,该领域每年的投资总额达10亿美元,而2014年第一季度已经或即将完成的交易总额逾60亿美元。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瑞达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在美投资越多,会使美国的经济和就业获益越大,在美投资也能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增加其品牌认知度。”
  据介绍,中国公司在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涵盖广泛领域,包括汽车、信息技术、机器设备、航空和医药器械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私营企业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促成了这一轮投资的新增长,尤其私营企业占据了主力军。
  亚洲协会全球项目事务副会长布鲁斯·皮克林认为,随着中国在美国高科技产业投资的爆发性增长,如能正确对待将迎来新拐点,来自中国的资本将为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还将有助于稳定两国的关系。
  该报告称,如果美方对中国投资持负面态度,将助长美国对科技发展方面采取民族主义与歧视性做法,同时引发中国对在华外国企业的抵制,进而导致保护主义势必抬头。
  而可能影响美中投资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包括:双方均基于保护主义或其他特殊利益,滥用国家安全措施,将投资问题政治化;对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享有的 “不公平竞争优势”,缺乏互惠的市场准入,以及带有偏见性的产业政策的担忧;缺乏以国际视角看待科技产业价值链的信心。
  各方呼吁,加快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改革举措,以此减轻海外对于中国是否践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战略的疑虑。要降低海外投资在中国的准入壁垒,取消歧视性产业政策。中国应给予私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决策层面更大的自由度,并在保护全球投资开放度的国际性举措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30多年以前,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曾处于同一水平。目前,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总额约3000亿美元,解决了70万美国人的就业问题,是稳定美日关系发展的根基。
  “虽然中美两国之间仍将持续存在一定的政治分歧,但两国之间不断增长的投资和贸易往来,将成为影响未来中美关系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该报告称。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