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

2014年05月09日 9:54 342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2014年1月至2月份,中国钢铁实际需求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达47.42亿元,亏损面达到47.73%。钢铁行业的困难局面已持续了两三年。钢铁是典型的重化工业行业,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化工业面临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已悄然进入新阶段?笔者认为,中国的重化工业阶段尚未结束,但已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
  从产业发展角度,可以将人类文明史分为狩猎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化文明时代和后工业文明时代。工业化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主体内容,又可分为轻纺工业阶段、重化工业阶段。笔者曾于2003年10月在《是经济过热还是工业化进入新阶段》一文中从国际经验、实证数据和理论逻辑三个方面,归纳出7个理由,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经济自新世纪开始进入到“重工业化阶段”,随后刘世锦研究员将其改为“重化工业阶段”,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中国正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更深入地论证了这一判断。这一判断很快引发了一场大的学术争论,我的博士导师吴敬琏研究员亦对此发表了系统而深入的评论。回顾过去十多年的中国工业化历程,可以说重化工业阶段的判断总体符合中国工业化运行的实际。1998年至2008年,重工业产值在工业中的比重由57.1%提高到71.3%。
  重化工业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近几年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建材、机械、造船等典型重化工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营困难。这是否预示着重化工业阶段已经结束?或者说重化工业只是遇到了暂时的周期性调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需要做出深入的分析,本文暂作尝试性探讨。
  重化工业是与轻纺工业相对而言的。轻纺工业主要生产生活资料,满足吃、穿、用需求;重化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满足住、行、用需求。从附加值高低来看,重化工业可分为较高附加值重化工业和较低附加值重化工业;从要素配置来看,重化工业可分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重化工业,必须指出的是,资本密集同时存在于两种类型中。根据附加值高低和要素配置两个标准,可以将重化工业阶段分为“重化工业阶段上半场”和“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其中,上半场主要发展较低附加值,资源和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下半场主要发展较高附加值、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重化工业。
  笔者认为,中国重化工业阶段尚未结束,但“上半场”已基本结束,开始进入到“下半场”,分析如下。
  第一,虽然部分重化工业近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并不意味着重化工业阶段已经结束。主要是因为: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2020年后才能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阶段工业化仍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要特征;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53.7%,尚处于加速阶段上,至加速阶段结束还有近20年,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城乡居民对住、行、用的需求潜力还很大;许多重化工业企业已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品打入到国际市场,即便是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也可凭借竞争优势满足部分国际市场的需求。
  第二,资源和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已呈颓势,表明重化工业阶段上半场正在退出。任泽平副研究员的研究表明,煤炭、化工、钢铁、有色等重化工行业近年来的销售利润率大幅下滑,明显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从国际经验和长期趋势看,这些行业的需求历史峰值已临近。2013年建筑、煤炭、钢铁、电气等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石油、化工等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在2015年前后出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自2012年至2022年,冶金比重从5.6%下降到3%;电力从2.3%下降到1.2%;煤炭从2%下降到1.1%;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从3.2%下降到1.7%;石油从2.9%下降到2.8%;化工从4.1%下降到3.9%。
  第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重化工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熏这正是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的典型特征。医药、仪器仪表、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未来需求空间较大,销售利润率呈上升趋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大约到2020年前后才趋于稳定。2012年至2022年间,金属制品从1.1%上升到1.6%;机械制造业从3.1%上升到4.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2%上升到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1.4%上升到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1.9%上升到2.7%。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