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能否助推钢铁产业走出寒冬?
2014年05月26日 9:23 1658次浏览 来源: 新华网 分类: 相关新闻
打开网页、货比三家、下单订货,在熟悉的“淘宝式”网购环境中,能想象到钢铁大宗商品,现在也能实现类似网上便捷交易吗?曾经风光无限、眼下“哀鸿遍野”的钢铁行业中,钢铁电商却逆势走红,吸引钢企和资本涌入电商平台。面对仍看不到复苏迹象的钢铁产业,电商能否成为拯救钢铁行业走出寒冬的“救命稻草”?
100多家钢铁电商逆势崛起
中钢协通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钢材产量小幅增长,总量超过2.6亿吨,钢材价格却持续回落,大量钢铁企业由盈变亏,库存大幅增加致使资金严重紧张,全行业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普遍不景气的钢铁产业链中,新兴的钢铁电商行业却“异军突起”,业绩捷报频传。找钢网“五一”节后举办首届“购钢节”,6天钢铁销量就达5.8万吨,成交金额近2亿元;兰格钢铁网副总经理宋春雷表示,该平台今年4月钢铁销售成交量达14万吨,单月销量占去年总销量近四分之一。
钢铁电商“逆势走红”,也搅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五矿集团近日宣布,旗下电子商务平台鑫益联正式商用,将打造钢铁领域的“天猫”。阿里巴巴控股的天弘基金,在年初入股钢铁电商概念股物产中拓(000906,股吧),更是引发业界对“阿里巴巴触角伸向钢铁”等诸多猜想。
据业内专家介绍,自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100多家钢铁电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晓齐表示,电子商务平台将会对钢厂的定价模式、生产经营模式将产生“颠覆性影响”。
电商流通环节“跑马圈地”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竞相“跑马圈地”的钢铁电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钢铁企业在传统销售渠道之外,搭建的网上交易平台,主营自家企业产品,如宝钢、武钢均已建立相应电子交易平台;另一类是第三方搭建的电商平台,邀请钢企入驻与会员网上直接完成交易,通过收取交易佣金来盈利。
庞大的钢铁流通环节,成为电商大举瓜分的市场蛋糕。目前我国钢铁流通商总量达到20万家,钢铁业流通规模总量超过10万亿元。钢铁流通整体呈现的“散、乱、差”特点,加上时下整体行情,恰恰为电商崛起带来良机。
钢铁电商出现后,由于报价透明、成交透明,终端客户可以在各类平台上找到价格更便宜、距离更近、成交更方便的优质货源,打破传统钢贸企业“吃差价”的流通格局。找钢网CEO王东则认为,电商是传统钢材贸易模式的升级,电商与厂家利益一致,产品周转率更高等特点,使传统钢贸模式难以匹敌。
武钢现货公司总经理杜克林表示,钢铁从钢厂到终端客户,需经多层代理商层层分销,每吨中间代理费成本在50元到60元。网上交易能使中间代理环节能尽可能减少,“眼下钢铁行情,一吨钢铁降低10元成本,就能产生巨大获益空间”。
有别于一般消费品,钢铁等大宗商品在流通环节需要专业化的仓储物流,和强大的垫资支付能力支撑,这也是以往钢铁电商所遭遇的“瓶颈”。近期,沙钢参股的玖隆电商,不仅自建有物流园区,近期还获得华夏银行(600015,股吧)针对支付融资系统的3亿元授信。以玖隆电商为代表的钢铁电商平台,在资本市场参与补齐仓储、融资等“短板”后,已进入快速扩张期。
有专家预测,目前钢材在电商平台销量占比还不到10%,但未来有望提高到20%—30%。
转型也应根据自身特点
当钢铁行业整体进入微利时代,越来越多钢铁企业和钢贸商,寄希望于拥抱电商来走出困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当前钢铁行业生产方式须转变,流通须精细化,诚信体系须建立,以此解决产能过剩、物流成本高、债务链等问题,而钢铁行业发展电商很大程度上能解决钢铁行业的这些“痛点”。
武汉科技大学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院长程明教授说:“电商可解决部分标准化产品销路问题,若要解决钢铁行业顽疾还为时尚早。”程明表示,我国钢铁产业当前主要矛盾依旧是整体产能过剩。技术含量不高,主营线材等低端产品的企业,即便借助电商渠道降低成本,暂时挺过难关后,依旧还得面临市场重组和淘汰的阵痛。
此外,钢铁电商平台本身也存在“过剩”问题。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公开表示,目前工信部关注和支持的钢铁电商平台大约有30家,竞争非常激烈,未来几年,剩下的具有影响力的钢铁交易平台可能是三五家。
相关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钢铁企业更应加快产品创新升级,减少产品重复低水平竞争。同时钢铁厂商和钢贸企业也切勿盲目一窝蜂参与电商平台建设,谋求转型也应根据自身特点,找准产业链中位置,避免重蹈“看好—涌入—困境—重组”的覆辙。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