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的力量保障建筑工人工伤维权

2015年03月09日 10:42 25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3日在北京召开,标志着2015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筑工人工伤维权等问题,联合相关部门针对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调研,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早在去年11月13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就围绕“建筑工人工伤维权”这一议题开展讨论,并邀请了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一起为维护建筑工人工伤保险权益建言。
  从关注建筑工人的工伤维权困境,到使之成为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出台部门规章,这正是全国政协从实际工作出发,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体现。
  建筑工人的工伤维权问题如何成为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议题?事情要追溯到2013年年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蓝收到单位同事转交的一份题为《无约束的资本,伤不起的工人》的调研报告,报告由一个专门帮助建筑工人工伤维权的公益组织所撰写,主要反映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安全与职业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报告中所披露的建筑工人工伤维权之路的艰难曲折让李蓝倍感震惊,他当时就决定“要为他们发声”。于是,在不久后召开的2013年全国“两会”上,李蓝和宋镇豪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国家应重视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伤医保问题的提案》,他们在提案中写道 “‘工伤拒赔’是一种性质和后果都远比‘恶意欠薪’更为严重的恶意行为。遭受‘工伤拒赔’的农民工不仅仅经济受损,其人身遭受伤害的后果更是难以用金钱来弥补。”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众多。业内人士指出,建筑业工伤风险高、工伤保险待遇落实难的问题突出,工伤维权已成为该领域从业人员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介绍,2013年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500万人,其中3600多万人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987万人,其中农民工638万人。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建筑业农民工自身工伤维权能力弱以及因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劳动关系确认困难带来的工伤待遇落实难等问题,在社会多次引起高度关注。
  “建筑业劳动力密集、工种转换快、人员流动性大,是工伤风险较高的行业。”王宁说,而目前建筑工人工伤保险参保率较低、工伤维权意识薄弱是造成建筑工人工伤维权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极低的参保率,在工伤维权方面,建筑业农民工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依据现有的条例法规,很多工伤案件中农民工根本耗不起官司,有的甚至不得不放弃赔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民工的工伤维权程序较为复杂、成本高。尽管自2011年起,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后,工伤维权的程序大大简化,时间和成本都进一步减少,然而现实中,农民工工伤维权仍然步履维艰。
  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郭允冲指出,当前建筑业农民工用工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量采用劳务派遣,二是没有确定劳务合同,其直接的后果是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没有制度保障,发生事故或者发生权益纠纷的时候很难胜诉。因此,要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首先必须规范用工制度。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劳务派遣,所有的用工都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具体事项,包括禁止拖欠工资,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要解决建筑工人工伤维权问题,主要还是靠法律来保护他们的权益,通过法治手段规范行政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长治久安。一是解决公平待遇问题。二是建筑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还是要大力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建筑工人向产业工人转变。三是建筑工人工伤维权,要明确责任。既要各环节各自切实负责,又要加强部门协调。相关部门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工人社保及从业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沟通项目开工、工伤保险、安全生产等信息,建立人社、住建、安监、工会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建筑工人参保信息互联互通。
  法律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建筑工人工伤维权难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住建部、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明确,对未提交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证明、安全施工措施未落实的项目,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这意味着,约占建筑业从业人员80%的3600万农民工将纳入国家工伤保险体系,长期存在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征缴方式不灵活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