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市场进入完全竞争状态
2015年04月23日 8:40 417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陈浩
日前,上海鲁班咨询发布《困境与突围——中国建筑业2015年发展报告》,其中提到,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减速慢行的建筑业告别高速增长时代,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放缓的2015年,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建筑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
并购数量折射竞争形势
目前国内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低下,CR8产业集中度从2003~2010年度增长至20.4%峰值后,从2011年建筑业产业集中度逐年回落至2013年的11.3%。2010年,中国建筑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7万家,但前50家建筑企业占的市场占有率仅26%,远远低于英国的55%和日本的43%。套用日本着名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对市场结构的划分,我国的建筑业属于分散竞争型,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随着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不断下行,2014年正在实施并购的建筑企业数量显着增多。建筑业在减速慢行的新常态下,行业竞争加剧的一大特点便是企业并购大潮的来临,Thomson Reuters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建筑行业已完成并购30起。
去年3月26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相关股权收购公告,根据相关协议,中交建将收购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45%的股权,及凤凰岛邮轮港将收购凤凰岛发展及凤凰岛置业的股权。
查阅相关数据显示,苏交科、中交建等9家传统路桥企业担任此次并购的大军,洪涛、亚厦、广田、江河幕墙等装饰企业也掀起并购大潮。并购中涉及金额最多的是中国电建,3次并购共涉及金额近177亿元。
从总的并购方向上看,由于前几年房地产企业的高速发展,建筑企业偏爱进入房地产行业。但目前的趋势有所转变,在当前房地产行业进入高库存的白银时代,建筑工程内部的兼并正在增加,未来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的活力也将依赖并购数量的多少。
市场竞争特点突出
201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我们近几年国民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速的增长。2014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13.0亿元,产值利润率3.91%。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利润64715.3亿元,产值利润率5.91%,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成本竞争优势的下降导致盈利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比建筑业的盈利水平高出近50%。
建筑业几乎是第二产业中盈利能力最弱的产业,整个建筑企业整体表现为:效率低、收益差、负担重、竞争激烈。
目前中国建筑业市场的竞争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建筑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整体产能结构不平衡。建筑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同时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偏低。普通住宅和小型项目建设市场供给能力超过了需求,竞争非常激烈;大中型项目、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则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利润水平相对较高。
工程建设专业化分工不足,竞争同质化明显。建筑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以低价竞标为主的恶性竞争,行业内缺失标杆企业以及品牌意识。
行业进入壁垒较低,竞争激烈。建筑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建筑业企业实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和资质审批、认定制度。政府根据各企业的经营业绩、资金、技术、人员、装备、生产安全等状况,核准其资质等级,核定其承揽业务的范围,并实行按年受审动态考核。
大型建企竞争优势明显
据悉,建筑行业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化较早的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企业规模分布呈现“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
从总体上来看,具备技术、管理、装备优势和拥有特级资质的大型建筑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发达地区建筑强省的大中型建筑企业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主要承揽地区性大中型工程。其他大量的中小企业则主要承担劳务分包、部分专业分包业务及小型工程。
据鲁班咨询跟踪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2月28日,全国特级资质企业共计286家,其中东部186家,西部37家,中部63家。按细分行业来看,房屋建筑工程特级资质企业共计186家,铁路工程特级资质企业共计35家,公路工程特级资质企业共计33家。
中国建筑施工行业虽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但是由于最低资质等级的要求较低,总体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低,除了专业性较强的细分领域,整体行业竞争较为充分,尤其在低端市场的细分领域,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建筑行业准入门槛的变化对竞争格局的影响,包括对总体企业数量和行业集中度的影响。具体到房建、公路、铁路、水利水电等各个子行业,由于进入壁垒高低程度不一样,竞争格局还是差异较大。
当前建筑企业普遍面临项目管控能力提升难题,如何在新常态下弯道超车,提升项目利润率显得日趋重要,在资金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建筑企业融资能力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2014年7月,住建部发布建筑业改革指导意见以及新一届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筑放权于市场,对于眼下的建筑企业而言,降低建筑业市场准入条件,将带来建筑业新一轮的整合潮,未来建筑企业马太效应将再次凸显。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