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解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5年05月12日 8:45 232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国家发改委日前就《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召开发布会。会上,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负责人分别就相关领域深入解读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介绍,《意见》包括9个部分共35条,总体脉络概括起来就是“五位一体”、“五个坚持”、“四项任务”、“四项保障机制”。
  “五位一体”,就是围绕党的十八大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融合方式。
  “五个坚持”,就是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明晰细化。
  “四项任务”,就是明确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四项保障机制”,就是提出了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加快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4个方面的保障机制。
  他认为,《意见》总体突出体现了战略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形成非一朝一夕,解决问题还需要耐心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认为,《意见》至少从3个方面回答了资源环境的问题。
  第一,生态文明意见的出台彰显了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向资源环境问题宣战的决心,《意见》的出台对解决资源环境这个短板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要有耐心。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一朝一夕出现的,而是跟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理念、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所以解决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会议通过决议,以联合国文件认可并支持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我个人认为,党和国家这种坚定的意志,敢在最硬的约束、最短的短板上动土,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系统化的绿色变革。我们必将在国际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之路,也可以为全球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比较乐观,“十三五”目标将综合考虑落实能源消费革命的要求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介绍,201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十二五”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3.4%,“十二五”规划的是下降16%,完成了5年目标进度的82.5%,赶上了时间进度要求。2015年的目标是下降3.1%以上,一季度同比下降了5.6%,完成2015年目标相对比较乐观。但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当下,一些地方在狠抓稳增长的情况下,容易转移节能工作的注意力。煤炭、原油等能源价格的大幅下跌也容易造成企业在节能改造积极性方面有所降低;一些地方满足已有的成绩,容易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节能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今年是完成“十二五”目标的收官之年,发改委和有关部门一起,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好《2014年~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行动方案》的各项任务部署,争取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
  张勇还表示,“十三五”的节能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以及政策措施,将综合考虑落实能源消费革命的要求,确保完成对外承诺。
  城镇化过程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工作已有初步成果和相对成熟经验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表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首次提出是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这次《意见》中再次对其提出了明确要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至少有三重意义:第一,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第二,有利于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是落实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第三,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尽可能地把自然本底守住,把城市放在大自然当中,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是意义重大的。
  据董祚继介绍,去年7月,国土资源部会同住建部挑选了包括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4个大城市进行了首期试验,目前已有初步成果, 并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值得推广。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一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二要坚持节约优先;三要坚持保护优先;四要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五要做好和现行规划的衔接。同时,经过科学论证、公众参与和依法审批的规划要尊重。他表示,下一步要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再扩大,争取使全国600多个城市最终都能够把开发边界划定下来,而且严格管理起来。
  突出财政资金支持重点,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体系
  财政部经建司副司长孙志表示,近年来,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一直在切实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并积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实施了煤炭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改革,调整了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和税率,更好地发挥了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步,财政部将重点加大对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的“以奖促治”,把资金集中用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将继续强化对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加快矿山环境治理,推进国土江河的综合整治;同时,将继续强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的引导,和发改委等部门一起推进节能减排综合示范,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等。
  此外,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的费改税,将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做好环境保护税的立法工作;同时,在实施好煤炭、天然气、石油资源税从价计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的范围。财政部将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等制度建设,不断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稳步扩大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起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机制;同时,将积极推进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了就不可逾越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表示,严守生态红线,在三中全会《决定》中有系统部署。生态保护红线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3个方面——环境质量的底限、资源利用的上限、生态功能的基线。三中全会对这3方面做了系统部署。这次《意见》中对于这3方面任务也进行了细化。
  生态保护红线分成两类:一类是数量的划定,如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一类是空间的划定,如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出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就是空间管控。去年发布的新《环境保护法》对空间方面的生态保护红线也作了明确规定,在重点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近几年,环保部会同相关部门也在江苏、江西、湖北、广西、内蒙古等不同类型地区开展了试点,进行相关理论实践探索,发布了《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也制定了相应的管控办法。
  他表示,生态保护红线如何实现严格的管控,有5个环节十分重要:第一,要保证红线能落地,越细越好;第二,要制定负面清单,明确在红线划定的区域里哪些方面不允许做,并且不同功能区里对限定对象、限定要求要有所不同;第三,明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相应的管理管控责任要求;第四,建立有效的管控平台;第五,严格责任,奖惩分明,设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对没有保护到位的要追究责任。这5个环节相当重要,最终达到的效果是红线划定区域性质不改变,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面积不减小、功能不下降。
  把“绿色化”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一个重要抓手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表示,《意见》中“绿色”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是贯穿《意见》通篇的主线。绿色化是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来改造国民经济存量,构建增量,大幅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程度。我国传统经济发展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代价比较大,形象的说是“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绿色化就是要“去黑存绿”,用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作为“五化协同”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化至少要在5个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绿色布局。要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和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建设绿色城市、绿色乡村。
  二是绿色生产。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引导绿色设计,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质上就是讲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的问题。
  三是绿色生活。要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消费。这也是《意见》中的一大亮点,要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四是绿色思想。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绿色教育,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五是绿色共享。有了前面的绿色布局、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思想,多措并举,真正落实,才能得到绿色共享的结果,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使绿色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