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患病怎么办?
2015年06月07日 10:42 10610次浏览 来源: 大河报 分类: 金属器皿
工作人员正在将青铜器表面打磨平整
工作人员正在将青铜器固定定型
近日,洛阳博物馆被授予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记者昨日走进洛阳博物馆文保中心探访发现,这里正在对一组由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的31件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进行修复。据了解,这些文物全部修复需要历时两年。您知道吗?青铜器也会得“病”,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或“药物治疗”。
现场|修复工序很繁琐,文保人员“妙手回春”
精美的铜壶由数片残片拼凑而成;看似完整的青铜,身上粘满颜色各异的铜片……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接受修复的青铜器形态各异,几名工作人员正在仔细地进行修复。其中有一件青铜器被一钢圈箍了起来,钢圈周围还被24个大螺丝钉“包围”着。“这是青铜器‘矫形器’,是在长期修复工作中发明出来的,市面上没有卖。”该馆文保中心工作人员陈金龙说,为了保护青铜器不受“二次伤害”,这个矫正的过程非常漫长,记者看到的青铜器,已经矫正了1个多月,原本4指宽的缝也已几近消失。
据了解,矫形只是青铜器修复的一个步骤,传统的修复方式还包括清理、焊接、补配、坯平、做旧等。“正在修复的这批青铜器共31件,由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陈金龙告诉记者,由于这些青铜器年代久远(西周至春秋战国),如果不进行后期修复很难再保存下去。
此外,大多人认为青铜器上的铜锈很有沧桑感,但在修复人员看来,铜锈也分有害和无害。据陈金龙介绍,无害锈分布在器皿表面,只要不影响外观就予以保留;有害锈又称粉状锈,这种锈会由内而外侵蚀器皿,如果不加干预,几年之内就会蔓延到青铜器全身,从而让其“死去”。“之前的办法是将“患病”部位整体切割掉,现在修复人员多将病变部位进行封护、隔氧处理等,阻止‘病变’蔓延。”陈金龙说。
看点|精美狩猎纹背后,承载的是文保人员的汗水
据了解,参与此项修复项目的,除了洛阳博物馆的6名文保人员外,还有几名特地从外地请来的专家。现场破损的青铜器,经过繁复的工序,残缺的碎片“化身”精美古朴的器皿,这个过程堪称神奇。“这批青铜器中有对铜壶,上面的狩猎纹比较罕见。”
随后,陈金龙带领记者参观了正在修复中的铜壶,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狩猎的猎人拿着弓箭、长矛等器具,将鹿等动物猎杀,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数千年前人类狩猎的场景。目前,这对铜壶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此外,修复中的青铜器包括有簋、罍、鼎等各种器形,不少青铜器上的纹饰十分精美。
“别看正在修复中的很多都是残缺的碎片,但是上面记录的纹饰却十分宝贵。”陈金龙说,每当一个青铜器被修复完成,那种成就感无法言语。“大家在博物馆看到展品可能会惊叹一下,但很多人不知道,其背后有多少文物系统的工作人员的汗水。”
心声|文物修复工作是个体力活,更要耐得住寂寞
记者注意到,整个采访过程中,馆内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在埋头工作,他们或在打磨青铜器修补后的不平整处;或在为纹饰做翻模;忙碌了一个上午,但进展似乎不大。
“做文物修复,其实也是个体力活。”陈金龙笑着告诉记者,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复制的,必须要靠着工作人员的手劲、经验等,才能在除去“杂质”的同时又能保护好文物,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上午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工作间隙,膀子都是又酸又疼。
此外,文物修复也是一项细致活,需要耐得住寂寞。记者了解到,31件文物的修复时间,计划为2年。“有时候也会觉得枯燥,大家会听听歌,缓解一下情绪之后再投入工作。”陈金龙说,他修复过的最“残”的一件器皿,是由70多个碎片组成的。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