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寒冬”困境 探求发展“新路”——新疆有色地勘这十年
2022年10月10日 8:40 285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作者: 高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有色集团紧跟时代步伐,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改革发展,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2004—2013年,曾经的新疆有色地勘人高唱着雄壮的《勘探队员之歌》,肩负着为国家找矿的责任,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出一个个找矿“传奇”,迎来了地质行业的“黄金十年”。然而, 2014年起,随着全球矿业形势的变化,仿佛一夜之间,地质行业从“夏天”进入“寒冬”,重要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矿业经济遇冷,我国地质矿产勘查投入也逐步下降......要生存就要变化,近10年过去了,新疆有色地勘人用实践和行动彰显了地质人面对“寒冬”的不屈不挠,也用成绩和突破逐步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新路”。
从“一条腿”走路
到“多条腿”快跑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从雪域高原到戈壁荒滩,新疆有色地勘人的脚步横跨过天山南北,曾经有一张耀眼的“找矿成绩单”。但从2013年下半年起,随着基础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的“降温”,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趋缓,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地质矿产勘查投入大幅缩减,作为工作主战场的基金类地质勘查项目数量呈断崖式锐减,商业性地质市场也萎靡不振......新疆有色地勘局开始面临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地勘队员们在探槽编录
外引动力,内挖潜力,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有色地勘人逐步认识到,只有强化“大地质”意识,发挥地质技术优势,拓宽地质工作领域,延伸地质服务链,地质工作才能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有为有位,地勘单位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万事开头难,转型发展又谈何容易。从传统的矿产地质勘查向民生地质领域拓展,从资质到专业技术人员,从设备到项目管理经验,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测试中心总工程师赵德云回忆道:“由国家地质测试中心主办、各省局轮流承办的地矿行业会议,本来是不对我们开放的,但因为会上会发布最近的行业发展动态,对我们找准市场很重要,所以即便没有名额,我们也厚着脸皮去’蹭会’,食宿自理,到点进入会场站着旁听。”就这样,最新的分析标准被“蹭”了回来,大家一边学习一边请教内地的同行战友,通过派出现有技术骨干出去学习和聘用成熟技术人才等方式,测试中心持续开展资质扩项工作,五年来,测试分析项目从700余项到2900余项,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小实验室,到全疆名列前茅的分析测试“大佬”,测试中心成功地在本行业领域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
测试中心师带徒进行多目标样品碘的分析
说到转型,如今民生地质项目产值已占单位总产值70%~80%的物探队,更是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2020年左右,国家开始要求所有地质项目都要有水土保持报告,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队上的小伙子翟常晋、王联军主动请缨,跟着水利厅的专家们从零开始学,没想到第一年就带队完成了1000多万产值的项目。”物探队总工程师李泰德对这些年轻人赞不绝口。打开口子就能趟出新路,善于在荒滩戈壁行走的地勘人,在民生地质市场也能把路越走越宽。2021年,物探队的民生地质项目已拓展到喀什、克州等地区,项目内容也延伸到路桥测绘、工程测量、土地确权、勘界等领域,当年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
队员们参与到植保项目中
作为传统地质领域“老牌劲旅”的地研院和704队,在拓展民生地质市场的同时,坚持巩固传统地质主业,通过提升项目管理质量、提高地质成果水平等方式,将原有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从2019年就参与到509和大红柳滩重点项目的地研院,3年来派出半数以上的技术骨干,参与到大红柳滩的地质详查勘探工作中,目前已提交一个成矿区的勘探报告,后续还有数个成矿潜力区正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找矿工作。“我们这个项目的推进速度真是超常规的,新疆有色集团很多领导都说把项目给到地研院很放心。”地研院总工程师成勇自豪地说。同样自豪的还有参与到穆呼锰矿春雷项目中的704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突击队”,无论是项目进度还是成果质量,都再次在传统地质领域赢得新掌声,也为新疆有色地勘在国家及自治区基金项目中保持着良好声誉,在新疆有色集团重点项目中贡献着新的力量。
地勘队员们在钻孔编录
就这样,在“以地质主业为基,以地质延伸服务为补充”的发展战略指引下,新疆有色地勘局各单位因地制宜、发挥所长,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人为本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说到如何应对发展瓶颈,保持主业稳扎稳打,推进民生地质多点开花,三金柱说了个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他说,尽可能给年轻人平台,让年轻人尽快走到关键岗位上发挥力量,是应对困境的对策之一。虽然目前全局整体人员年龄偏老化,但拆分来看,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大多是80后,部分90后也开始承担重要项目。
大红柳滩项目组在野外开展工作
地研院大红柳滩项目组的小伙子们平均年龄35岁,在驻地海拔4200米,工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环境中,一工作就是小半年。“很辛苦,在这样高海拔的地方一动不动都很难受,再别说还要爬山、采样、编录了。”地研院总工程师成勇说起队员们无不心疼。几个月工作下来,每个人都瘦了10来公斤,面部浮肿、手指脱皮、睡不着觉更是“家常便饭”,但第二年出队时,大家又都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请战书”。“找大矿、找好矿是每一个地质人的梦想,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年轻人怎么能不好好把握呢。”项目负责李永很瘦,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每天工作中和睡觉时都要吸氧缓解,但2021年他在项目上一待就是5个月,在项目组小伙子们看来,他就是大家的“定心丸”,有他在,大家干起活来都踏实了不少。在这些年轻人中,有人新婚燕尔,有人初为人父,但在地质找矿事业面前,他们选择了牺牲和奉献。经过大红柳滩项目的历练,这些年轻人快速成长,他们的付出不仅为有色地勘传统主业增光添彩,更为新疆有色集团南疆资源战略开了好头。
2019年6月初,物探队“80后”项目负责闫亚男带领他的团队再次来到沙曼-吐根曼苏项目,这是他连续“战斗”4年的地方。他带领的年轻班组叫“南山男”,第一年来的时候,他并不急于找矿,而是带领班组成员加强学习、研究资料,通过对矿区构造的细心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矿物——硫磺、针铁矿化石英脉,这些发现为后来的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南山男”班组不仅创造了好的找矿成绩,更培养出苏金德、韩亮等一批年轻技术骨干。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如今的“南山男”“放大镜”“金榔头”“经天纬地”“伟岸黎明”…… 每一个班组在物探队都响当当。
年轻的地勘人不仅能吃苦,心还特别齐。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1:25万地球化学调查样资质在全国每个地区只有一个,考核要求高、难度大,要对30个样品的每个样分析出52个元素,且每次给的称样量只够做一次,完全不允许出错。为了这个资质,测试中心从主任总工到方法组长、技术骨干直接“常驻”在单位,一个个样品过,一遍不行来两遍,通过连轴奋战一个多月,最后胜利通过考核,成功获得新资质。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个只有30人编制的单位,每年1200万元左右的产值通常是需要45人左右才能完成的。为了完成项目,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放弃了年轻人的生活和娱乐,放弃了周末和节假日,甚至在中秋国庆这样与家人欢聚的时刻,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疫情期间,中心20余人选择住在单位完成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不懈的坚持,测试中心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市场,从地方到兵团,从工农业用地调查到检验检疫乃至司法鉴定,小小的测试中心真正实现了“多条腿”走路和“多点开花”。
市场是无情的,地质行业转型之初,一些民营企业以微弱的体制优势和成本优势“围追堵截”老牌地勘单位。但事实证明,地质行业需要的不仅是“速度”,更需要“耐力”。不管从工作规范还是质量意识,新疆有色地勘都用实力证明了能力:依托社会资本,704队连续两年承担了全疆范围内的钒钛磁铁矿找矿评价项目,大大提升了新疆有色地勘局岩浆型钒钛磁铁矿的找矿能力和技术储备;物探队在南疆承接水土保持项目连续5年稳步增长;703队承接的喀什河治理项目获得兵团农四师好评并达成长期合作意向;测试中心检测能力大幅提升并成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质分会会员单位、新疆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虽然行业不景气、改革不确定,但新疆有色地勘人还在用坚实的脚步不断前行。
三金柱(右二)在704队项目组调研
经历了“黄金十年”的辉煌,又经受了行业“寒冬”的考验,新疆有色地勘局立足传统地质行业,在地勘市场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不断延伸地质服务产业链,最终实现连续3年产值不减反增,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了生存发展之基,保持了人才队伍稳定。当前,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机遇,新疆有色地勘人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时刻准备去创造新疆有色地勘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