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造就新业态
——江西省地质局生态环境修复产业为何强势崛起
2023年08月02日 15:47 455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邹元坑 薛磊 黄蛟
编者按:江西省地质局把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看成是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做大做强地质工作、培植新产业的绝佳机遇,他们从创新观念入手,将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列入发展规划,联袂地方政府、建立制度规范、推进技术升级、精心打造范式。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是可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在江西省兴国县走访时,笔者看到,由江西省地质局在该县实施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该项目区植被正在大面积恢复,重新栽种的树木、花草初露生机,曾经被污染的水源变得清澈,土地得到复垦,地质灾害被有效控制。
该县东村乡小洞村村民告诉笔者,在这片炭质页岩矿开采区里,大量的矿坑和矿渣裸露,风起沙尘扬天,雨天污水横流,直接威胁下游县城近30万人的饮水安全。
国家和江西省出台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政策后,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原煤田普查大队)于2020年5月与兴国县人民政府建立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修复新模式,3年内分年度分批次完成该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兴国县也被列为全省首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试点县。
该项目以东村乡小洞村等两个乡3个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为试点,采用“1+N”模式进行立项,运用“地质环境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土地开发+山水林田草”综合性治理的理念,通过实施地形整治工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修复治理,让山顶盖上“绿被子”,山腰围上“绿带子”,山下铺上“绿毯子”。
两年多过去了,该项目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余亩,恢复生态功能区面积800余亩,林草覆盖率达90%,保护了周边基本农田约150亩;新增水田40余亩、林地340余亩,建成脐橙、油茶园150多亩;腾退建设用地指标490余亩,生态修复产品指标价值近6000万元,可覆盖项目投资成本,实现了以市场化方式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试点目标。这只是江西省地质局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贯彻新发展理念
引领绿色发展
2021年初,江西省地质局在原4个地勘局的基础上改革重组。带着3万多人的队伍,如何进一步突出公益性事业单位属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地质支撑作用?该局党组实事求是地提出“四六六三”总体思路,聚焦“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主线,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产业发展体系,把生态环境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发展战略上将其确立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新设立了生态环境修复管理部门。
展望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前景,该局党组反复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重点抓好,做大生态环境修复产业。随着同年4个地勘局的整合,该局生态环境修复产业实现了人才队伍的壮大、技术优势的融合、业务范围的互补,拓展市场的能力和实施项目的实力显著提升,为保障服务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地质支撑。
建章立制
促进规范发展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推进生态文明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行业改革发展实际,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修复产业做大做强,一以贯之地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江西省地质局做到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
2021年,该局围绕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聚焦更高标准打造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编制了“十四五”生态文明产业专项规划,对未来5年该局包括生态环境修复在内的生态文明产业进行了全盘谋划。随后又相继出台了《江西省地质局关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文件,提出了“一年全面铺开,两年重点突破,三年整体提升”的总体设想。业务主管部门也针对以往行业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订了项目管理办法,对生态环境修复产业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促进各单位之间产业协作、互相促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产业有序发展。
服务政府管理
推进创新发展
有为才能有位。江西省地质局通过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主动作为,积极服务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得到了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拓展了施展支撑力量的空间。
该局配合自然资源部、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及司法机构,坚持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鉴定技术支撑,积极参与环境损害赔偿案例生态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主动参与自然资源部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和江西省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编制,健全完善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修复政策机制。
由该局牵头,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单位共同参与编写的《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指南》于今年6月发布。专家评委评价称:这个指南填补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指导性标准的空白,是全国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同时,该局服务生产矿山改造升级,高质量完成了江西省九大行业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制订,为规范江西省绿色矿山建设奠定了基础。依托《江西省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制订单位优势,该局将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承担了江西省大部分绿色矿山建设方案编制工作。
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与地方融合发展
该局深知,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切实担起支撑作用,必须加强与地方的融合发展。
该局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共同争取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较大突破,先后为赣州、抚州申报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其中,成功申报的中央财政项目“江西省赣州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为赣州市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此外,该局还先后编制完成抚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方案、临川区2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水质保持方案和东乡区3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水质保持(达标)方案,实施了“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煤矿集中开采区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项目,为江西省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施系列重大项目
实现跨越发展
有项目才有舞台,有大项目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该局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高质量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据了解,该局2022年实施生态修复产业项目920个,新签合同额36.4亿元,与2021年相比新增6家生态修复单项过亿元的单位,新增过亿元项目7个。其中,正在实施的云南保山隆阳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总费用9.6亿元;实施的赣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1.82亿元,是该局当前参与建设的金额最大的生态类项目。
该局积极参与长江重点生态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带重要区域的生态修复保护工作,率先实施的兴国县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EPC项目,作为省级试点项目,第一批次小洞村生态修复已完成,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已经开始显现。
萍乡市湘东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采用“1+N”的立项模式,即编入1个方案的矿山片区,立项1个生态修复总项目+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矿山环境治理等多个子项目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
信丰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EPC项目采取“生态+乡村振兴+融资”模式,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水土环境、生态景观恢复”的综合治理措施,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绿化废弃矿山、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效果,预计新增水田的建设规模约202.04亩,新增旱地的建设规模约56.82亩,新增林草地的建设规模约839.16亩。
江西省废弃铀矿山水土修复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以390矿和713矿为研究对象,进行污染水土原位修复技术应用示范,为铀矿区典型场地土壤、水体污染修复提供一套成熟技术。
赣南废弃稀土原地浸矿对地质环境影响及其废弃稀土矿山修复治理技术集成研究及工程示范,申请发明专利1项;赣南典型废弃稀土矿山的稀土元素超富集植物筛选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与此同时,该局推动一批试点项目形成示范工程,寻乌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于都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已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江西省安全利用类农田镉污染修复试验示范项目申请的发明专利“用于降低耕地镉浓度的土壤修复剂及其使用方法和应用”已在专利公报上公布,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江西省地质局“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背景下的生态修复产业,正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豪迈,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dhaniscuber.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